微信公眾平台 微信公眾平台
《聯邦人》
    
返回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浪子

發佈時間:發佈時間:2021-01-13    瀏覽:79

麗絲·門羅是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與以往的諾貝爾獎得主不同,門羅的作品沒有受到當時小說界盛行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更多的著筆於現實生活的細節和主人公的心理描寫。而我所要向大家推薦的《逃離》正是其文風代表作品。整體而言,組成《逃離》全書的八個單元並不關聯(除三聯篇《機緣》《匆匆》《沉寂》外,獨立成文),採用意識流的創作手法,講述了一群女人的「逃離」經歷。八個故事單元以一種近乎執拗的氣質帶給讀者以一種朦朧而深刻透徹的概念統一。該作品曾因其分而不散,離而不亂的思想內核,於2009年榮獲布克國際獎。

人的一生,總是會有那麼一瞬間,想要逃離,逃離一成不變的平淡,逃離輾轉反覆的生活,逃離心裡不甘的束縛,逃離剪不斷理還亂的過往。想要逃離的理由也有很多,用文中的一句話說「逃離,或許是舊的結束,或許是新的開始。」

2013年,那一年高考結束後,我第一次離開白山,離開吉林,離開東北,孤身一人求學上海。我逃離家鄉熟悉的街道,逃離父母熟悉的管束,逃離身邊熟悉的人和物,帶著對未來的憧憬,帶著對未知的迷茫,帶著對生活的不屑,我讀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聽著周傑倫的《紅塵客棧》,幻想自己是一名浪子,無畏無懼!

然而夢想總是美的,夢也總是會醒的,生活終歸是現實而平凡的,一切不切實際的幻想,沒有了物質基礎便無異於空中樓閣。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告訴我們,空中樓閣是不存在的!

在現實抑鬱的我,在那段時間唯一的寄托只有讀書與寫作,然後重新審視自己不顧一切的來到上海是不是真的只是一時衝動?一腔熱血?一意孤行?人生中第一次因為想家而想家,也是第一次因為想家而不想家!

同年年末,瑞典文學院公佈了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第一次拿到《逃離》的實體書是2014年2月3日,農曆甲午年正月初四。書是一位女性好友送的,高考前我們曾約定「君歸塞北,我往江南,閒緣莫續,不思不見」。

看到封面的兩個字和那朵將離未離的蒲公英,內心便莫名的有一絲觸動。

每個人,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是走在逃離的旅途中,我們渴望幸福,渴望愛情,渴望機遇,渴望不凡,我們想要得到一些東西,就注定需要捨棄一些東西。這些人生的階段過去以後,我們總還是要回過頭來問一問自己「如果重新選擇,會不會後悔?」

轉眼間已經過去了許多年,我也去過了更多的地方,擁有了更多的衝動,拒絕了更多的誘惑,也越來越懂得《逃離》所蘊含的那貫穿八個故事的精神。逃離與否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衝動後的敢想,有了想法後的敢做,行動之後的敢當!

後來,我以離家出走的孩子為引寫了《浪子》一文,在文中有一段話,我想送給大家:

「夢中父親給自己講了一個故事,浪子回頭的故事,父親說每一個人身體裡都住著一個浪子,都會嚮往純粹的自由,但為了所謂的自由所要捨棄的那部分擁有,不是所有浪子都能狠得下心,所以,是浪子,一定會回頭。」

「我們都源於平凡,所以會不甘平凡,卻終於復歸平凡。」通過《逃離》,願所有的大家都能收穫所求!


文:珠海公司 趙浩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