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平台 微信公眾平台
《聯邦人》
    
返回

《智慧父母》課後感三篇

發佈時間:發佈時間:2021-01-13    瀏覽:77

陳祖濤.jpg


做智慧父母,建幸福家庭 

談到教育,人們往往有一個誤區,認為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情,把孩子交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不然,家庭才是教育的「主戰場」 ,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12月3日下午3:30,在聯邦製藥中山分公司行政樓12樓多功能廳,被譽為公司「金嗓子」的羅麗鶴女士化身美麗知性的心理學講師,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紛呈,別開生面的家庭親子講座《如何做新時代智慧父母》。家庭教育類講座的開展在公司內部還屬首創。

講座以一個視頻導入主題,羅麗鶴用生動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從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做新時代智慧型父母:行為的影響;語言的力量;夢想的引領。不時還穿插一些案例小故事,引人入勝。現場氣氛活躍,笑聲掌聲不斷。這次講座讓我們明白了: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為孩子做什麼樣的榜樣;要多說造就孩子的話,因為孩子終將成為你嘴裡的樣子;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要恰當,常常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向網絡遊戲學習如何獎勵和反饋孩子。短短一個小時的講座很快就結束了,大家都感到受益匪淺,意欲未盡,期待著還有後續的課程。並表示回去之後要將這些方法實踐出來。

習近平主席曾經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此次講座更讓我們明白了,做新時代智慧父母,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我們任重而道遠。

文:中山分公司 周紅玲



智慧父母課後感受

昨天下午有幸參加了公司羅姐的專題課堂《智慧父母》,課上主要給大家講解了如何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

開課前羅姐就問到大家有沒有聽過父母規,大家的回答大多都是否定的,我和許多父母第一次朗讀了父母規。課堂上,觀看了幾段實例短片,短片裡的孩子的叛逆及傷害讓我感到非常揪心,這正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導致的後果。作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當代大多數80、90後都是像我一樣也是初為人母,但對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還是比較陌生的,聽完這節課,我更深刻的體會到了作為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反思了平日在陪伴孩子的時候,自己有沒有過不良的語言及行為?有沒有可能也傷害到了孩子?

這一天我下班回家後,我開始更加溫柔、耐心地與孩子相處。我學會了觀察孩子的微妙表情變化,陪伴孩子的時候學會了聆聽。孩子的世界本是多彩的,她能渲染我們,她會主動給我們分享她的快樂,帶給我們快樂。

今天這堂課使我受益匪淺,家長不能一味地想讓孩子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樣子而扼殺了孩子美好的童年,我們得學會給孩子們空間,正確的引導孩子,她一樣能感受到也會不辜負我們所望快樂的成長。

希望公司能讓大家有多點機會參與類似課題的課堂,能讓大家一起分享孩子成長的快樂。

文:中山分公司 謝錦芳



有感《如何做新時代智慧父母》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公司培訓課程《如何做新時代智慧父母》,我們的美女講師給我們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課,課堂裡的我有會心一笑、有熱淚盈眶、也有沉重反思。

成長是一件痛苦的事,因為成長意味著不停的蛻變,每一次蛻變都是一次化繭成蝶,都需要經歷艱辛困苦。

成長也不是只有痛苦,因為每一次成長,每一次化繭成蝶,都能讓人感受到努力的充實、成長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怎麼做父母?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課題,大到沒有什麼具體標準,千人千面,千變萬化,其中有主觀個體,有客觀條件,但是總的來說,大多數父母都是延續著原生家庭的習慣做父母,但是我們國家的飛速發展,經濟、政治、文化都在日新月異,而我們卻很少為怎麼教育孩子去計劃,上一系列教育課程,提升做父母的能力。我也是這樣的,所以教育孩子的過程我也會非常迷惘,事情的兩面性常常讓我矛盾到不知道該怎麼教導孩子。

羅姐的課讓我收穫總結了三點非常有用的觀點,我準備實際當中充分運用起來:

第一,讚美孩子。讚美是永恆的法寶,孩子的每一點進步,我都要熱情的誇獎他,讚美他,不因為害怕他驕傲自滿而收斂自己的喜悅和讚美,我還要學習怎麼發現美,學習自然熱情的讚美孩子的進步。

第二,理解孩子。孩子幾乎都有一顆善良、敏感、脆弱的心,我要控制自己的情緒,語氣溫和的與孩子溝通學習方面的問題,用正面、準確的語言指導他生活技能,引導孩子討論成長期的困惑與迷惘。

第三,創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家庭裡父親就像一台機器的硬件,母親是軟件,鏈接他們的不是電,而是愛,家裡有愛就有溫度。有溫度的家會讓孩子安心、安定,家庭氣氛輕鬆愉悅,也能使孩子更愛家,為家庭努力進取。我們是孩子未來的原生家庭,我要為他的未來,學習做好父母。

父母都有一個望子成龍的美夢,希望孩子完美無缺,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接受,人是有個體差異的現實,包容孩子的不完美,讓孩子從容成長,讓父母從容陪伴,不苛刻,不焦慮,用微笑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用愛灌溉,用心堅持,終會見彩虹!     

文:中山分公司 鄧秀娥